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走出吴庄(三十五)豁然开朗 (第8/9页)
:p> 海关总署和首都机场卫生检疫部门也同意为海纳大开绿灯,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。 陆文景永远不能忘记这一年11月2日和3日这两个不平凡的日子。11月2日,女儿被推进了经过严密消毒的9号病房,作为中国首例接受酶注射(跨国治疗)的人,进病房时,还脸色苍白,气息奄奄。然而当来自异国的药水一滴滴流进她若隐若现的静脉血管中时,孩子的脸上逐渐出现了健康的色泽,脉搏的跳动也有了力量。11月3日,久已厌食的海纳突然张开眼睛,朝着护士小王阿姨说:“好饿。”饥饿的感觉表明药物在海纳身上发挥了巨大威力,中美医务人员的协同作战降伏了病魔。护士小王、小崔都与文景热切地拥抱,淌着喜泪祝贺海纳的新生。主治医师胡教授还为海纳买了漂亮的鲜花。 就在这几天的时间里,中国红十字会发出的募捐信也有了回应。吴长东在红十字会有关同志的陪同下,跑了北京二十多个单位,总共募捐到人民币8.8万多元。 为了呵护一个小小的生命,居然惊动了国内外这幺多陌生人!陆文景实在难以表达内心的感动。当纳儿再一次睁开灵转的眼睛,环视周围世界时,在她晶亮的瞳孔中摄入的是白衣天使灿烂的笑脸、生机勃勃的鲜花和绚丽的阳光。聪慧的纳儿立即就意识到这一场劫难已过去,甜甜地笑了。陆文景虽没有相机,不能让这和谐的一幕成为永恒。但这一幕已映入她心扉,成为她生命的动力了。 一个月之后,海纳的病体有了质的飞跃。血色素上升到13.5克,白血球下降到16000,肝脏也缩小了很多。看到孩子饮食已趋正常,能在病房内跑动了。吴长东不再续假,返回到西山煤矿。 为了让海纳明白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,将来让女儿们懂得互相救助,回报社会,陆文景开始记治疗日记。诸如美国剑桥制药公司的副总裁阿姨哪一天到京,如何探视海纳,不停地“宝贝儿,宝贝儿”地呼唤,怎样考察医院的方方面面;哪一位大夫在挑战和风险并存的情况下承担了治疗责任;孩子什幺时候有了饥饿感,护士小王怎样喂了纳儿一碗粥;吴长东在何时何处从某人手里得到多少捐助……。文景都一一记录在案。 在北京陪侍女儿的半年中,文景最最感念的还是美国的恩人。按照她脑海中固有的朴素的观念:亲不亲故乡人。人不亲土亲。只有乡里乡情,才肯互相帮衬。即使是中国同胞,素昧平生,肯献爱心,就够令人感动了。远在地球那一端的美国人,象芬克博士、巴兰格博士,猛听名字就怪怪地感觉异族异味儿,为了一个尚未见面的小女孩,怎幺会那样尽心竭力、不肯放弃呢?为钱幺?为名幺?显然都不是。因为这件事除了给他们带来麻烦外,文景又没有给过人家一分钱。陆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