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7 (第2/3页)
?”明诚问。王庸当然知道明诚怎么回事。孤儿,无父无母,被明家收养。他咳嗽一声:“我个人认为,评定一个人不能简单粗暴划分成分。”明诚点头:“好吧。”五月底,王庸消失。明诚依旧按点来,对着空荡荡的床看了半天。最后低声道:“再见。”公元一九二七年五月,中共成立军委特务工作科。明楼收到的指令,只有五个字:绝不可暴露。第5章明楼习惯早起。他出生于帝国时期,垂垂老矣的帝国激烈地动荡。新,旧,华,洋。东风西风汇成了龙卷风,搅了个天翻地覆,剩下满目狼藉。上海在龙卷风的中心,有自己的主意。明锐东更是个有主意的人。所以明楼幼时接受最正统的中式教育,四岁就开蒙。家里请的讲师林先生是个货真价实的进士,在朝廷里当过差。光绪帝驾崩,他便请辞走人。见明楼的第一眼,张嘴用京腔问他,今年是哪一年啊?明楼回答,光绪三十五年。林先生道,哦,皇上他老人家走了一年啦。明楼写一笔好字,都是林先生用拐棍敲出来的。有一次打狠了,明楼指关节肿起。中午吃饭的时候明楼故意在明锐东面前抖着筷子夹菜,明锐东淡淡道,掉在桌子上,也要吃掉。明楼感激林先生,他卓越超群的记忆力全部得益于幼时不停地背书,积年累月的“童子功”。林先生讲学不看书,诗经里小字注解都能说得一字不错。明楼跟他较劲,专门盯着书,非要找出他的错来,这样一认真,学习效率倒是上去了。林先生教了明楼四五年,明楼真是,一处错误都没挑出来。林先生通英语,顽固地不说上海话。明楼给他带得一嘴京片子,绝对地道。林先生跟明楼念叨四九城的豆汁摊儿爆肚摊儿烧饼麻花儿,鸽子一群一群飞起来葫芦声贯彻长天。明楼没出过上海,倒成了个北京人。光绪五年,琉球沦陷,琉球王被日本人掳走。林先生当时还小,亲眼见过琉球的使臣跪在总理衙门前痛哭,乞求大清出兵。出什么兵?大清自己都没兵。三个琉球人衣衫褴褛又黑又瘦,只能哭。总理衙门给了他们三百两银子。“领头的使臣自杀啦。”林先生说。那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